开卷有益
悦 读 会 Vol 3
在工作之余,除了理性的阅读,
我们也需要感性的文学滋养。
今天,我们一起品味一份日式唯美,
尝一口人生的俳句。
勤于思而敏于行,读书一直是国富人倡导的学习方式。
于是,我们开辟了此专栏,
与大家一起分享国富人的书评与智慧。
愿你我都日日与书籍为友,
让这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充实思想的河流。
No.5
May
2019
分享书籍: 《丰饶之海》
三岛由纪夫 著
内容简介:《丰饶之海》(1965-1970)四部曲包括《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四部长篇小说。《丰饶之海》为三岛由纪夫的绝笔之作,作品将他的浪漫、唯美与古典主义发挥到了尽美之境,反映了三岛美学思想和全部创作的特色,把自我世界所存在的事物以及思想全部融入其中,同时也为三岛的文学生涯画上了句号。
作者简介:三岛由纪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冈公威,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是日本当代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和电影演员。主要作品有《金阁寺》、《鹿鸣馆》《丰饶之海》等。
书评作者 | 匿名
再读《丰饶之海》,花了小半年时间,一点点推敲其中深意。作品一共分为四部,分别是《春雪》、《奔马》、《晓寺》和《天人五衰》,连接四部的线索是一个名叫本多繁邦的镜面般的人物。“丰饶之海”指月球表面可见的一片广袤平原,蕴意本为生命的海洋,实则虚无的沙漠。这部伟作的主题正是虚无,并在最后一部《天人五衰》的结尾处升华到了飘渺的境界,让人不胜唏嘘。
《春雪》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角松枝清显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新贵家族,却没有沾上任何世俗之气。他对自己的定位是模糊的,只愿成为被历史遗忘的人。相比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祖辈,他没有一个能供自己大展宏图的社会环境;但相对于腐化堕落、只懂儿女情长的富家阔少,他又有一颗冷静又寡欲的心灵。女主绫仓聪子大松枝清显两岁,俩人青梅竹马。年少时的清显对聪子的感情很纠结,他始终带着难以捉摸的复杂心理又懦弱又疯狂地维持同时毁灭着同绫仓聪子的爱情,一切都本应像是云端幻景般美好的爱情,最终却因为清显的自以为是的任性和优柔寡断的执傲而一再被延误。最后的悲剧就是聪子在月修寺出家,松枝清显寻访未果染疾,遗言:“一定会再见,在瀑布下”,享年二十。
Photo by Ciprian on Unsplash
经历了这一切的,是本多繁邦,他有着相当理性的思维与相对明确的理想。和为情而生的清显完全不同,他一直依照惯性而活,按部就班地准备升学,准备司法考试。直到清显的出现,对他来说就像涌入了新生力量:清显的情感细腻又敏锐,对本多来说是个冲击,当两颗年轻的心灵相撞时,本多豁然开朗——我们活着,是为了死后的丰富,为墓前枯萎的花朵,为生者的记忆,为近亲者的哀伤,不断地去创造回忆,不断地与人产生关系,这才是人存在的意义。
清显身上的特质——忧郁、浪漫、哀婉。在作者三岛看来,这些气质极具审美,是日本古典文化的继承,但却不是全部——日本不仅仅需要“菊”,更需要“刀”,菊与刀需要共存。所以,虽然三岛对清显的人生抱有极大的欣赏和同情,却毫不留情地将之导向毁灭。最后的结局,清显选择了在幻梦中毁灭自己,而本多在面临和他相同的问题时,却选择了与世界和解,体现了本多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春雪》是忧伤而唯美的,充满了日式的暧昧,以及所谓残忍的优雅。书中有太多哲理性的语言,似乎都是对于美的探讨,一种对于美瞬间崩毁的向往与喜悦。感性与理性交驳穿插迸发出的一份阴郁枯竭的鬼火,就如平静原野上被风突然带来的一粒菊花的种子,生长中注定了寂灭。
Photo by Tomas Williams on Pexels
《奔马》开始于本多三十八岁那年:在一次剑道比赛中他见到了少年阿勋,又注意到了勋身上的三颗黑痣,这让本多认为阿勋是清显的转世。清显的身上同样的位置也有三颗痣,而且清显在弥留之际曾说过“还会见面的,一定会的,在瀑布下面”这样的话。少年阿勋的理想是恢复天皇的威信,重振武士道精神,于是煽动军队和他一起发动政变效忠天皇。后来由于父亲的揭发,阿勋和一干人等被捕。经过多方周旋和本多的努力,阿勋终于获释,但他依然独自行动,刺杀了财界巨头藏原,随即剖腹自尽。在死亡的瞬间,阿勋找回了他的纯粹。就像眼睑内升起的红日一般,纯粹保存在他的内部,将累积的污秽一扫而空。当全世界都背叛了勋的时候,死亡没有背叛他。阿勋的死对社会没有任何影响,世界依然庸庸碌碌地运转,繁华表象后的崩溃之相也依然不曾改变。但是阿勋曾经的存在依然是遥远而高洁,不可玷污的圣域,是在满纸无常与荒凉中,唯一不曾被嘲笑的对象。
阿勋的美是一种绝对阳刚的美,一种不容任何辩驳的美。他在本多看来是清显的转世,却又与清显有着如此鲜明的反差。与清显的逃避不同,阿勋仿佛从一开始就进行着无尽的战斗,他的生命仿佛只有在战斗中才具有意义。他不知疲倦的努力,用一腔热血书写自己人生的意义。阿勋的结局,注定是这样,为了维护自己心中的纯粹之道,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当他完成使命,面对太阳终结生命之时,他的绝对阳刚之美,得到了最后也是最为完美的诠释。
Photo by Conner Baker on Unsplash
第三部《晓寺》主要讲本多继续在人生路上漫朔,在泰国遇到了自称是日本人转世的月光公主。在和年幼的月光公主见面时,本多试探地询问了,清显和阿勋的死期,公主也一一答对。多年后月光公主来到日本留学,本多窥看公主身上的三颗黑痣。全书穿插了许多作者关于佛理人生的思考,清显转世的月光公主代表的神秘终于也宿命死于蛇毒。
个中深意,请看摘抄:所谓艺术就是巨大的晚霞,是一个时代所有美好事物的燔祭。自古延续下来的白昼的理性,被晚霞那无意义的滥施色彩所践踏。本以为会永恒持续下去的历史,也突然意识到了末日的来临。美,横亘在人们面前,把人世间的一切努力变为徒劳。每当看到晚霞的灿烂辉煌,看到火烧云疯狂翻卷,‘更美好的未来’之类的呓语便黯然失色。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切,空气里充满了色彩的毒素。什么即将开始呢?什么也没有开始。只有,终结而已。
Photo by Ganapathy Kumar on Unsplash
第四部《天人五衰》里的本多已经年近八十,妻子去世,空有万贯家财却无子嗣。他和老友庆子旅游时在瞭望塔遇见了少年透。透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和清俊的容貌,以及身上的三颗痣。透内心的冷漠与邪恶似乎直接传达到了本多的心里,本多从一开始就把他看透了。但是透凭着自己的聪明机智逐渐控制了本多,邪恶的本性也一并爆发。直到庆子讲述了本多收养透的缘由,透为了证明自己的确是清显的转世而服毒自杀,只是他并未死亡,最后失明了。本多拜访了阔别六十年的聪子,身为门迹住持的聪子说从未见过清显:
“这位松枝清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最后聪子在月修寺问本多。
于是本多最终感到,他跨越六十年的岁月来到这里寻找一个答案,却最终只来到了一个没有记忆的,不存在的地方。故事的结尾归于了虚无。
本多一辈子都在羡慕清显的完美。对他而言,过去之所以稳固是自己根本就不会质疑记忆的可靠性,而这就是以记忆为佐证的过去脆弱的本质。记忆丧失掉佐证力是如此简单的一件事,即使真的是聪子对本多撒了个并不夸张的谎言,本多也已经无法从虚无的深渊中获救,一个人可能无法对产生了怀疑的东西再抱有无法撼动的笃信,而这种主观层面上的无法撼动其实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唯一可以为之作出解释的是本多对时间的贪恋,青春时代充满着危险的激情是本多迷恋又不敢企及的东西,因此幻想代替他完成了这些愿望,他却因此信以为真。用虚无填补了虚无之坑,本身就是徒劳。
Photo by Emileseguin on Unsplash
《丰饶之海》的整个故事跨横跨了日本从二十世纪初到一九七零年的六十年,之中风云变幻完整地浮现在这幅画卷的背景上。四部小说中纷纷登场的五个中心人物,清显、阿勋、月光、阿透、本多象征了人生旅途的寓意。一个是常驻人间渐渐老去的染尘的眉眼,一个是不断轮回不断凋萎的飘飞的魂魄,清显的恋情,阿勋的理想,月光的神秘,阿透的聪明,盘绕在本多一生的周围。《春雪》是关于20岁左右成人之前凋零的纯粹的爱情,《奔马》是关于中年之前必然变味的纯粹的理想,《晓寺》是关于人生旅途上迷人的“神秘”也将在衰老中消散,《天人五衰》是关于最终残存的世故的理性也衰灭于无激情的灰烬之中。不论是已然早凋的恋情,渐渐变质的理想,缓缓消散的神秘,终将衰灭的理智,都仿佛是人生中的“美”的所在,作者亦言“美的毁灭美过美本身”,人生这“丰饶之海”的大剧场上,上演的就是这异常虚无的戏剧。
我觉得,当下要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三岛由纪夫的文学创作对于大众来说来说还是困难的。作品始终拖拽着作家的阴影,而作家思想上的极端纯粹给人们造成的恐惧也难以消除,这就让阴影更加浓重。即便在日本,三岛由纪夫也是不被大众理解的人。他笔下的人物经常透露出病态极端的思想,但他的天赋让他将这些思想转变为具有美感的叙事。三岛作品的美是瞬间的,就像恒星爆发出的光与热的狂舞;同时也是毁灭性的,无论爆发时的瞬间多么震撼人心,但那毕竟只是瞬间,随即而来的就是不间断的灭亡。他似乎不自觉地在作品中为那偶然爆发之后残余的毁灭力量哀悼,同时又在不懈地追寻另一次语言文字的爆发,他比普通人更理解瞬间的意义以及瞬间之后那无谓的叹息有多美。
《丰饶之海》是一部充满美感的作品,光是三岛的文笔就让读者陷入了一个唯美的世界。希望大家感兴趣的话能去品读品读。
···生命有限,让读书使你我辽阔···